为提升教职工应对突发健康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教职员工生命健康,强化校园应急救护体系建设,5月9日下午,在党委教师工作部、校医院大力支持下,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联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组织开展了教职员工急救技能提升专项培训。活动在周亦卿科技大楼一楼报告厅举行,特邀杭州市西湖区红十字会专业讲师邬老师担任培训讲师,两院30余名教职工参与学习。生仪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扬出席活动并致辞。杨扬副书记在开场讲话中指出,生仪学院和控制学院在医疗健康与智能调控领域具有学科优势,鼓励师生将专业知识与急救技能相结合,共同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她表示,生仪学院后续将深化与红十字会的合作,开展更多有关培训,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本次培训采用“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操考核”的模式。前期,参训学员完成线上理论学习并通过测试。线下培训中,讲师首先讲解了心肺复苏(CPR)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强调“黄金4分钟”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部分学员在初次尝试时力度不足或节奏不稳,在讲师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正确方法。培训详细演示了AED的使用方法,包括电极片粘贴位置、设备操作流程等。在气道异物梗阻急救环节,讲师指导学员两两一组,互相练习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标准动作。创伤救护环节,讲师演示了止血包扎和骨折固定的技巧,并让学员使用绷带和三角巾模拟练习。现场学习氛围浓厚,不少学员在练习后表示,这些技能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细节至关重要,只有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培训后半程进入实操考核阶段。学员按组别依次进行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实操考核,讲师严格按照考核标准,逐项检查心肺复苏按压位置、深度、频率,创伤救护包扎手法等项目,细致点评学员操作。考核合格的学员获得电子救护员证,标志着其急救技能达到规范要求,具备基础应急救护能力。培训结束后,参训教职工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学员们提到,今后在实验室或科研教学工作中遇到突发情况时,自己能更冷静、更有方法地应对。正如邬老师所说,急救技能的普及程度,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水平。本次培训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学院在构建平安校园、健康校园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为创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校园氛围奠定了基础,更为守护师生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 文 林鹏/图 杨丹
2025年4月25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丽玲、执行院长王忠良一行到访浙江大学生仪学院,双方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座谈会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周亦卿楼216会议室举行,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研究所负责人、职能科室代表等参加座谈。党委书记周泓主持座谈。生仪学院院长张宏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从学院的历史沿革、学科优势、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体系等多个维度展开,介绍了学院在近阶段的发展概况,阐述了学院围绕“医工信”交叉融合,在科研创新、产学研合作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特色与经验。王忠良院长介绍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总体情况。他分享了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方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重点介绍了学院依托电子信息学科优势,聚焦生物医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形成的独特发展路径和创新成果,展现了学院在跨学科融合发展中的积极探索。座谈交流环节,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学科交叉融合、科研项目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学术交流互鉴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人员各抒己见,积极分享观点与经验。本次调研座谈为双方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产出更高质量科研成果贡献力量。
生仪学院第206期青年学术沙龙暨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于2025年4月18日下午15:00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周亦卿科技大楼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深港微电子学院助理教授林苑菁作题为“柔性微纳传感器与智能集成系统”的专题报告。林苑菁,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助理教授,柔性微纳器件实验室PI。长期致力于柔性微纳传感器、能源存储器件及智能集成系统的研究,结合材料制备、器件优化和大数据分析,推动可穿戴传感技术在数字健康、具身智能及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其团队开发的超高稳定性柔性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微型化、智能化理化监测的突破。目前已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入选IAAM Fellow、JSPS HOPE Fellow、2024 Nanoscale Emerging Investigators,研究成果曾获2020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Nanotechnology副主编,Biosensors、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编委,以及Nano Letters、FlexMat、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青年编委。林老师从柔性微纳传感器与电化学器件功能材料体系的组分与结构切入,指出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微纳器件将推动未来穿戴技术的革新。她聚焦传感器、能源器件的单片集成方法,系统介绍了柔性自供能传感系统的构建。重点介绍了团队如何实现高性能柔性微纳传感器与能源器件的制备,展现通过调控电化学功能材料的组分与结构的方法,实现高可控性、高兼容性的材料沉积与器件制备。并介绍了团队利用点胶工艺与喷墨打印技术,在多种柔性衬底上构筑高性能能源器件与生化传感器,实现可打印式图案化、规模化的敏感元件和储能器件制备,为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提供新思路。此外,林老师还讨论了柔性电子织物在穿戴式领域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合成的高导电性油墨实现高精度的织物打印与传感系统构建,这些研究成果在人体健康监测、运动追踪及环境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柔性传感器的材料选择、敏感元件修饰、器件稳定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林老师结合实验数据,深入解析了柔性电化学传感技术的挑战与优化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在智能医疗、柔性电子等方向的潜在应用。本次报告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也为柔性电子与智能传感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生仪学院第205期青年学术沙龙暨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于2025年3月12日下午两点如期举行。浙江大学李拯研究员作“石墨烯纳米纤维膜与柔性传感”专题报告。李拯博士,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从事石墨烯结构的功能应用研究,发现并揭示了氧化石墨烯纤维精确可逆的动态融合-解融合行为和机理,开发了石墨烯纤维织物新体系。目前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两篇ESI高被引论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美国专利2项和日本专利1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子课题等。李老师从石墨烯的发展与特性开始讲起。石墨烯,作为“新材料之王”,由单层碳原子构成,具备优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其结构特点和制备方法包括氧化还原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石墨烯能够形成1D高强度纤维、2D薄膜及3D气凝胶,展现出多种应用潜力。特别是石墨烯纤维无纺布(GFF1.0)展示了良好的多孔性、低密度与高柔性,适用于高导电和高导热的需求。石墨烯纤维网络在柔性电热和自输运光致蒸发等领域表现出色,展现出快速响应和高活性的电极特性。此外,李老师还探讨了可控的多级结构的纳米纤维膜,展示了其在传感器应用中的巨大潜力。这些研究成果为石墨烯材料在柔性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新技术的可能性在交流讨论环节,参与活动的师生们围绕李拯研究员提到的实验与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开展了热烈讨论,李老师也针对石墨烯外观特殊的黑色、高致密度以及石墨烯独特的亲水疏水性进行了更深入的说明,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图:余秋澧文:苏正昊
2025年3月10日下午,由浙大生仪学院主办的TCL-南德认证-浙大生仪学院交流会在玉泉校区周亦卿科技大楼一楼报告厅圆满举行。会议由生仪学院林辉副院长主持,来自TCL、南德认证及生仪学院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 大模型”“图像和视觉分析研究”“ 声学声呐的分析和研究”“用户体验方面的研究”四个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讨。林辉副院长致开场辞。他回顾了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并强调了三方合作在推动技术创新、解决行业痛点方面的重要意义。他表示,此次交流会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第一主题环节,生仪学院田雨研究员、何叶飞博士分享了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TCL代表从用户体验和健康数据隐私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大模型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与需求。南德认证的技术专家Milo Zhou和Ziyao Wang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合规性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需求。 第二主题环节,生仪学院王玉兴副教授和赵立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基于光学相干弹性成像的切缘检测技术和医学成像与增强显示技术的研究成果。TCL安全实验室负责人陈东则展示了智能显示技术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第三主题环节由生仪学院田翔教授主讲,他详细介绍了三维声学分析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声呐系统中的应用,为水下探测和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通过田翔教授对三维声学分析技术的深入解读,TCL技术规划负责人韦泽银进一步明确了在声学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智能化、高效化和精准化方向,为未来开发高性能声学设备提供了重要参考。第四主题环节,生仪学院郑婧副教授和张磊研究员分享了在用户体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基于生理-心理的生物识别技术和柔性皮肤电极与表皮电生理检测技术。TCL系统技术中心总监祝杰民则从消费电子交互和家庭安全监测的角度,介绍了对肌电手环、柔性传感等技术的需求,展现了企业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研发理念。此次三方交流会议充分展现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协同创新优势。生仪学院的研究成果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TCL、南德认证的市场需求为技术落地指明了方向。三方一致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技术创新在医疗、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2月21日上午,学院在周亦卿楼会议室召开了新学期机关工作会议,总结过去、分析形势、谋划长远,以更加积极奋进的姿态,研究部署新学期重点工作任务。院长张宏、党委书记周泓、党委副书记杨扬出席会议并讲话,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周泓书记对上学期的工作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他指出,新的一学期,希望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他强调,要强化大局意识,打造一支战斗力高、执行力强、凝聚力足的行政管理队伍,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团结一心的良好工作氛围;要加强前瞻性规划,梳理本学期重点工作清单,提前做好筹备部署;要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效率,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张宏院长对新学期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他提出,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学院发展目标和主线任务,相互配合、协同发展;二是突出各职能部门的核心功能,打造“一科一品”,开展挂图作战,全覆盖支撑学院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三是提升个人业务能力水平,通过集中培训、轮训、标杆参访等方式,打造踏实、和谐、团结、高效的工作队伍。他强调,机关工作是推动学院发展的关键“两轮”之一,全体机关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确保新学期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会上,杨扬副书记结合分管工作作了工作交流和重点部署。各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并就如何更好地服务学院中心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新学期学院机关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进一步凝聚了全体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共识和工作动力。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完成新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学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对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改革举措,推动生仪学院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生仪学院于2025年1月13日召开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组织动员会。学院领导张宏院长、林辉副院长、浙大科研院基海部陈光弟部长、浙大化学系潘远江教授、浙大医药学部管敏鑫教授以及学院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林辉副院长主持。 张宏院长就生仪学院2019年及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立项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他强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仅是学院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石,更是推动学院整体科研水平提升的关键力量,对于增强学院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竞争力、促进教师个人的学术成长和专业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张宏院长特别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科技项目的主要来源,是衡量科研水平的关键指标,是促进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科研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工作环节。作为浙大教师的生仪人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张宏院长同时也表达了对学院未来科研发展的坚定信心。管敏鑫教授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的各个环节,包括关键科学问题的精准把握、研究内容的系统阐述、研究目标的明确设定、以及研究方案的详细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指导和交流。管教授不仅详细讲解了如何撰写出高质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还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评审经历,分享了在项目评审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实用技巧。潘远江教授详细地分享了他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项目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潘教授不仅阐述了项目申报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还结合自身实际经历,深入剖析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获得项目资助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浙江大学科研院陈光弟部长对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他深入剖析了各类项目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详细阐述了申报过程中必须满足的各项具体要求。陈部长强调,教师们在申报过程中要敏锐捕捉并牢牢把握住申报的有利时机,积极调整和优化选题的研究方向,确保选题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申报书的撰写必须精益求精,内容要严谨、逻辑要清晰,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林辉副院长对学院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要求教师们要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院将全力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和基金申报工作,为教师们做好基金申报的服务工作。
2024年12月20日,由生仪学院主办“吕维雪学术论坛”第十七次会议暨“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主题报告会在玉泉校区周亦卿科技大楼圆满举行。生仪学院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航国际创新学院医工交叉科创中心主任,国家杰青、教育部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WACBE)理事/青委会主席、亚太地区生物力学协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科普专家王丽珍教授,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的报告会。会议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田良飞主持。王丽珍教授首先强调了航空航天、交通安全及竞技体育等复杂高过载环境中常发生组织/器官损伤耐受极限不清、防护机理不明、修复技术无效的问题。随后,王教授重点阐释了生物结构-材料及力学性能的关系规律,以期为组织损伤防护及修复提供理论基础。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积极互动,进行了深入交流。王教授条理清晰地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实验室基于生物组织结构生物力学方向的多项研究,以及如何通过调控材料和结构增加防护装备效能以提升损伤的评测和防护/修复技术,这引发了学生和老师们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她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同时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心得与未来展望。
2024年12月12日下午,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召开干部宣布会。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傅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孙棋出席会议。会议由生仪学院院长张宏主持。孙棋宣读学校党委决定,周泓同志任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项品辉同志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和副院长职务。傅强代表学校向为生仪学院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项品辉同志表示肯定与感谢,并向周泓同志以及生仪学院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期待。希望新班子一要胸怀高远使命,进一步提高格局站位,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聚焦一流服务大局。二要勇于担当作为,锚定一流目标,结合学院实际,不断探索建设一流学科的路径和举措;勤于开拓、甘于奉献,切实把最广大的师生利益作为改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要加强班子建设,严明纪律规矩,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谋划系统思维能力;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弘扬团结协作、美美与共精神,凝聚发展合力。期待生仪学院在新班子的带领下取得更大成就,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项品辉发表离任感言。他表示坚决拥护和服从学校党委决定,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生仪学院的事业发展。他相信在新班子的带领下,生仪学院各项事业必将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周泓作表态发言。他衷心感谢组织的培养与信任,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新的岗位上将加强学习调研,快速适应新岗位、新角色,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坚决贯彻校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党建业务互融互促的主责主业。坚持团结协作,凝聚全院师生共识,加快推进一流学院和优秀学科建设,为推动生仪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而不懈奋斗。张宏代表学院班子作表态发言。他表示坚决拥护和支持学校党委的任命决定和组织安排,新班子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奋力建设世界一流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学院全体领导班子、党委委员、各系所负责人及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
地址:杭州市浙大路38号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周亦卿科技大楼
电话:0571-87951086
邮编:3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