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5-07-17

     2025年7月16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第二十四次吕维雪学术论坛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特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学院及化学、化工与生物技术学院双聘讲席教授K. Jimmy Hsia作为主讲嘉宾,围绕“mBASE:可用于快速无标记检测的新型表面声波-超材料协同生物传感平台”这一前沿课题,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论坛由浙江大学生仪学院副院长林辉教授主持。夏焜教授首先介绍了mBASE(metamaterial Buckling-Assisted Surface-acoustic-wave Enabled sensor)技术的设计原理与应用背景。他指出,在复杂生物液体中实现痕量生物标志物的灵敏检测,仍是即时诊断技术面临的核心难题。mBASE平台将生物交联水凝胶构建的声学超材料与表面声波传感器集成,通过特异性配体与靶标的结合诱导水凝胶结构发生去交联膨胀,从而引发材料在受限结构中发生机械屈曲。该结构变形有效放大了质量加载、黏弹性变化与声子带隙移动三种声波信号响应机制,显著提升检测灵敏度。报告中,夏焜教授展示了mBASE平台在蛋白质、核酸与代谢物检测中的广泛适用性,特别是在临床病毒感染样本中的实际应用,验证了其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强大潜力。论坛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就mBASE平台的芯片设计、传感性能、应用前景等多个技术问题踊跃提问。夏焜教授高度肯定了学院师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氛围,并配合研究图例,针对相关问题逐一进行专业解答。与会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该领域的技术原理,对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和前沿动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 2025-07-14

    2025年7月10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第二十三次吕维雪学术论坛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医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魏勋斌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围绕“免抽血活体流式细胞[Photo]动态监测结合人工智能突破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瓶颈”这一前沿课题开展学术报告。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生仪学院副院长林辉主持。魏勋斌教授首先介绍了肿瘤光学成像检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背景,并接着引出他与团队共同开发的“活体光学流式细胞仪”,该项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柱面镜光学系统的新设计,从而实现了在体、实时、无损检测循环系统内细胞群体,满足了现有影像技术所不能提供的对细胞定量和在体监测的需求。由于避免了抽血,该光学技术可长时间、连续地对循环系统内的细胞和物质进行动态监测,不需要为获取数据而抽血。这项技术可用于循环肿瘤细胞的监测,适用于肿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血液细胞的免疫分析及药物和外泌体的活体循环免抽血动态分析等研究。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浓厚,与会师生积极互动,就活体光学流式细胞仪的技术改进、应用拓展进行了深入讨论,魏勋斌教授高度肯定了学院师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氛围,并针对相关问题逐一进行专业解答。最后,他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心得与未来展望,激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与会学生表示收获满满,也对相关领域的技术基础、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 2025-07-08

    2025年7月6日至8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2025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在玉泉校区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重点高校的59名优秀本科生齐聚求是园,深度体验学院特色学术氛围与前沿科研风采。合影留念【开营仪式:共启学术之旅】7月7日上午,开营仪式在周亦卿科技大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学院副院长吴丹教授主持仪式,党委书记周泓教授、各研究所教师代表及全体营员出席活动。周泓书记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学院发展历程、学科建设成就与师资培养成果,年师资成长态势等方面全面介绍了生仪学院的整体情况。重点阐述了学院“医工信交叉融合”的发展战略。他指出:“学院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期待青年学子投身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共同推进一流学科建设。”随后,刘清君教授、徐晓音教授、吕旭东教授、丁鼐教授、陈卫东教授等导师代表依次介绍各研究所的科研方向、创新成果及团队构成,为营员后续研究方向选择提供专业指导。周泓书记致辞并介绍学院情况吴丹副院长主持并介绍夏令营活动刘清君教授介绍生医所情况徐晓音教授介绍影像所情况吕旭东教授介绍医工所情况丁鼐教授介绍数字所情况陈卫东教授介绍求高院情况【实验室探访:零距离接触科研】当日下午,营员们分组参观了学院多个主要实验室,通过实地观摩与讲解,直观了解各团队的创新研究和技术平台。在自由交流环节,营员们与意向导师进行深入对话,就学术兴趣与发展规划展开热烈讨论。参观实验室【师生交流会:展示学术潜力】7月8日举行的"魅力营员"师生交流会成为本次夏令营的亮点。营员们通过学术报告、研究设想展示等形式,全面展现个人科研素养。导师团队从专业角度给予针对性指导,现场互动频繁,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学术对话氛围。师生交流会现场本次夏令营通过学科讲座、实验室参观、师生交流等多元活动,有效搭建了高校间学术交流平台。活动不仅深化了营员对浙江大学、学院学科优势的认知,更为其未来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期待金秋九月,与优秀学子再聚求是园,携手探索生物医学工程的无限可能!撰稿:倪雨露摄影:陶承荣

  • 2025-07-04

     为进一步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助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7月2日学院人事科组织召开“We Share有约”青年教师座谈会。院长张宏教授、党委书记周泓教授与今年拟晋升长聘教职的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并就学术发展、教学科研、职业规划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座谈会上,与会青年教师交流了目前在教学科研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并对后续发展规划提出设想。张宏院长指导青年教师需对照长聘具体要求,结合同行比较对象情况,系统梳理个人教学科研成果,重点思考个人今后3-5年发展规划,细分落地。周泓书记表示学院将持续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生仪学院“We Share有约”青年教师座谈会为学院与青年教师搭建了沟通桥梁,体现了学院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未来,学院将继续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文 汤沁/图 陶承荣

  • 2025-06-30

    2025年6月26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第二十二次吕维雪学术论坛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特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刘官树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围绕“精准医学时代的诊疗一体化”这一前沿课题开展学术报告。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生仪学院党委书记周泓主持。刘官树教授通过研究优化了多种新型具有转化潜力的磁共振诊疗一体化技术,在分子影像、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磁共振成像对比技术、以及影像引导的药物递送与介入等领域耕耘多年。刘官树教授认为治疗诊断对实现精准医学至关重要,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了磁共振诊疗一体化技术的内涵。该技术创新地将高精度医学影像深度融入治疗过程,不仅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精准信息支持,还可对药物疗效进行科学预测。其原理是将磁共振成像造影剂与治疗药物相结合,从而实现治疗药物递送过程的直观可视化,以及对治疗反应的精准动态监测。在学术报告环节,刘官树教授生动地分享了团队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和对比了多种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优缺点,提出要以更好的工具为医学临床做服务这一观点。刘官树教授认为磁共振诊疗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方向首先是要服务于临床转化,在临床实验中利用新型成像技术改善患者情况,并帮助新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成功。此外,用于中风、癌症等的治疗诊断也具有广阔前景。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浓厚,与会师生围绕新型造影剂的未来发展趋势、已有监测药效的技术与磁共振诊疗一体化技术相结合、临床转化和商业化面临的瓶颈问题等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刘官树教授对学院师生展现出的科研热情给予高度肯定,针对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专业且易懂地解答,并分享了自身科研历程中发现的兴趣点进行展开,激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勇于创新,探索未知领域并积极投身创新实践。

  • 2025-06-26

    2025年6月23日下午,生仪学院在周亦卿楼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大会暨“强教风、优学风、严作风”微党课大赛。校党委组织部副处职组织员王芳,学工部副部长周伟辉,生仪学院原党委书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楼正国,生仪学院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党支部书记及师生党员代表等9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扬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周泓在致辞中表示,在庆祝建党104周年之际,学院隆重举办“强教风、优学风、严作风”微党课大赛,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周泓书记指出,全院师生党员要始终做到: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学铸魂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二要强化使命担当,以干促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三要严守纪律规矩,以廉正身筑牢事业发展根基。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奋力谱写生仪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强教风、优学风、严作风微党课在“强教风、优学风、严作风”微党课大赛环节,共有16位由各党支部推选的师生党员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经历,通过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进行微党课宣讲。有的参赛党员讲述了老校长竺可桢、学科创始人吕维雪等老一辈浙大人展现的筚路蓝缕、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有的从交叉学科和自己的专业视角出发,深入阐释了新时代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学院党委委员、纪委委员作为微党课评委对每位参赛党员分享的微党课内容进行提问交流。党委组织部副处职组织员王芳从微党课主题、演讲内容和展示形式等方面给与了参赛党员具体点评和指导。她认为本次“强教风、优学风、严作风”微党课大赛展现了生仪学院师生党员扎实的理论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动实践,同时勉励师生党员要不断提升微党课学习教育实效,强化理论学习的运用转化,不断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经过激烈角逐,本次微党课大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党内表彰在党内表彰环节,学院党委向离退休党支部潘洪祺老师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向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基层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向离任党支部书记颁发党务工作荣誉奖杯。通过系列党内荣誉的表彰,既表达了学院党委对基层支部和师生党员在党建工作、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认可,也通过选树一批典型示范,激励广大党员以榜样为标杆,学习他们坚守初心、担当作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党的事业和学院建设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的红色力量。在大会的最后环节,周泓书记带领新发展党员进行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在全体与会党员的热烈掌声中,生仪学院庆祝建党104周年大会暨“强教风、优学风、严作风”微党课大赛圆满落下帷幕。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曲向党的生日深情献礼的激昂赞歌,更是一面映照生仪师生党员昂扬精神风貌的鲜明旗帜。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学院党建工作注入了新动能,学院党委将以此为契机,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教风、学风、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展望未来,生仪学院全体师生党员必将永葆政治本色,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守初心、担使命,以时不我待的奋斗姿态勇立时代潮头、奋楫争先,共同绘就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文 冯榆淇/图 陶承荣

  • 2025-06-15

    2025年6月12日,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成功举办第211期青年学术沙龙暨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代忠祥助理教授应邀作题为“如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无梯度优化问题”的学术报告,系统阐释贝叶斯优化理论的前沿进展及其跨学科应用价值。学者简介代忠祥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其研究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黑盒优化问题。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2021年,获计算机学院校长研究卓越奖),先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迄今在NeurIPS、ICML和ICLR等顶级会议发表论文33篇(第一/通讯作者17篇),担任ICLR 2025、NeurIPS 2025领域主席。其团队开创性地将贝叶斯优化应用于大语言模型优化、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学术报告核心内容以《Nature》封面 “ROBO CHEMIST”和AlphaGo为例,阐述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 BO)在两类关键场景的不可替代性:目标函数梯度信息缺失的优化问题和函数评估成本高昂的复杂系统。创新性工作团队的三项代表性研究工作:量子计算领域方面,开发量子贝叶斯优化框架;赋能精准农业方面,建立基于BO的作物生长模型优化与决策;大语言模型优化方面,提出Prompt-BO算法,显著提升提示词工程效率。学术交流在问答环节,与会师生就贝叶斯优化在以下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大模型微调中的超参数优化策略,医学影像重建算法的非凸优化问题。代博士特别指出:“在光声成像重建中,BO算法通过建立代理模型可降低90%以上的计算开销,这一思路可推广至其他逆问题求解。”本次沙龙吸引了校内外众多研究者参与,为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学院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学者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摄影/撰稿:余秋澧

  • 2025-06-09

    2025年6月6日,由生仪学院主办“吕维雪学术论坛”第二十一次会议暨“细胞骨架力学:从细胞迁移、分裂到造血系统重建”主题报告会在玉泉校区第六教学楼圆满举行。生仪学院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Bio-X交叉科学研究部双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组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Mechanobiology in Medicine》、《Acta Mechanica Sinica》、《医用生物力学》杂志编委姜洪源教授,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细胞骨架力学:从细胞迁移、分裂到造血系统重建”的报告会。会议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田良飞主持。姜洪源教授从细胞骨架在细胞迁移和细胞分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基于细胞骨架力学的造血系统重建这两个方面展开报告。空间限制使软粘性基质上最初静止的圆形细胞铺展和迁移,表现出与刚性基质上自由细胞相似的表型,从而提出细胞核作为独立力学传感器,通过核扁平化直接感知空间受限,激活YAP入核,进而促进黏着斑组装及细胞迁移的一种“由内而外”的新机制。另外,受限空间环境控制细胞形状,进而调节细胞皮层和纺锤体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极分裂和极聚合的能量势垒以及多极纺锤体的概率。最后,细胞力学性质重塑在造血干/祖细胞归巢和定植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积极互动,进行了深入交流。姜教授条理清晰地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实验室在细胞骨架力学上的理论基础,以及细胞力学在细胞迁移、分裂,以及造血干/祖细胞的归巢和植入的关键作用与机制,这为细胞骨架力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引发了学生和老师们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他耐心解答了大家在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等多个方面的疑惑,同时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心得与未来展望。

  • 2025-06-06

    2025年6月6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第二十次吕维雪学术论坛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鲍进研究员作为主讲嘉宾,围绕“靶向脑网络的神经调控原理与方法”这一前沿课题开展学术报告。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生仪学院党委书记周泓主持。鲍进研究员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02届校友,后于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并在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与深厚的学术功底。在分享环节初始,鲍进研究员生动分享了在学院本科学习期间受益于交叉学科特点,学习的课程覆盖面广,极大拓宽了研究视野,为其后续深耕物理学和脑科学交叉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术报告环节,鲍进研究员聚焦脑机接口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从脑信息读取技术和编码原理两个方面介绍脑科学原理与脑机接口工程实现双向互馈的交叉科学研究领域。报告重点以运动控制原理及靶向脑网络的神经调控为例,介绍其课题组及合作团队2023年发表于Cell的工作,即通过靶向神经环路调控神经元活动动力学,实现缓解帕金森症运动表型。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浓厚,与会师生围绕神经调控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技术细节优化以及临床转化面临的瓶颈问题等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鲍进研究员对学院师生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与科研热情给予高度认可,针对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专业解答,并分享了自身科研历程中的宝贵经验与未来研究规划,激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吕维雪学术论坛作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重要的学术品牌活动,始终秉持聚焦学科前沿、促进学术创新的宗旨,持续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带来了神经调控领域的前沿知识与研究动态,更有效拓宽了科研视野,激发了学术创新活力,为推动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提升科研与人才培养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 2025-06-06

    2025年6月4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生仪学院)第209期青年学术沙龙在周亦卿科技大楼二楼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特邀Nature Communications Biology副编辑步雅珊博士作题为“Publishing with 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学术报告,活动由许迎科教授主持。报告内容步雅珊博士系统介绍了Nature期刊群的发展历程、学科布局及学术影响力,帮助在场师生全面了解国际顶级期刊的定位与标准,重点阐述了Nature 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创刊背景、审稿标准及当前关注的研究方向,鼓励师生积极投稿高质量研究成果。在投稿实务方面,步博士详细解析了从稿件准备、提交、同行评审到最终发表的全流程,并结合编辑视角,深入剖析了常见退稿原因、审稿人意见处理策略等关键问题,为师生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投稿指导。互动交流在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围绕高水平论文写作技巧、期刊选择策略、学术伦理规范等话题与步博士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提问踊跃,步博士结合自身丰富的编辑经验,对每个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活动总结本次沙龙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与国际顶级期刊编辑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不仅深化了大家对高水平学术发表规范的理解,也为今后的科研论文撰写与投稿提供了重要参考。活动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图/文:郭弘扬

  • 2025-05-28

    2025年5月23日,由生仪学院主办“吕维雪学术论坛”第十九次会议暨“智慧医疗背景下康复设备的研究”主题报告会在玉泉校区周亦卿楼圆满举行。生仪学院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江苏省工程中心负责人、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得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市厅级项目主持者,江苏理工大学副校长叶霞教授,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智慧医疗背景下康复设备的研究”的报告会。会议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田良飞主持。叶霞教授针对我国康复医师严重短缺的现状,重点阐述了突破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非直线步态下的协同助力难题。通过解析人体转弯时的运动学机理与肌电激活特性,开发步态识别算法和智能主动助力策略,并提升了设备的易用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康复设备三大创新趋势:智能化(人机交互算法)、个性化(生物力学定制)和远程化(云监测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肌肉萎缩预防及远程跌倒监测等场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积极互动,进行了深入交流。叶教授条理清晰地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实验室的理论基础,以及开发的BER-FC-BesIS步态识别算法和智能主动助力策略,旨在实现多场景应用下康复设备(如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的智能性和易用性,并阐述了智慧医疗背景下康复设备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引发了学生和老师们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她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同时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心得与未来展望。

  • 2025-05-25

    2025年5月23日至24日,全国大学生“智能助残”科技创意创新大赛暨第二届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决赛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举办。本次大赛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指导,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宁波新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英(诸暨)国际技术转化中心协办。

  • 2025-05-24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医工沙龙临床医生讲座系列第十四期暨第208期青年学术沙龙,于2025年5月21日下午在周亦卿科技大楼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浙江医院副院长陈新宇作“老而不衰—健康老龄化与老年康复”专题报告。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周泓教授主持活动。“医工沙龙临床医生系列讲座”是在学院延续12年品牌活动青年学术沙龙原有平台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推出的品牌升级活动。这既是学院传承 "要多尝试学科交叉研究"红色基因的一次创新实践,亦是学院落实“实践交叉创新”育人理念,推动“医工信”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学科思政建设的亮点特色。此系列沙龙邀请各著名医院临床医生,为广大师生讲述临床需求、痛点、难点,从临床角度看医工信交叉实际需求,驱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陈新宇,主任医师、浙江医院副院长。现为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分会消化病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会长、浙江省健康促进会老龄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健康促进会胃肠健康与微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安宁疗护指导中心主任、浙江省老年病诊疗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老年健康及老年医学分库专家、浙江省健康科普专家库老年健康科普分库组长。本次分享,陈新宇主任围绕健康老龄化中的康复医学展开,介绍了老年人口现状及康复重要性。指出到 2050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将达 3.95 亿,超 1.8 亿老人患慢性病,失能、半失能约 4000 万,健康预期寿命比人均预期寿命少 8.1 岁。接着从运动、认知心理、防跌倒、感官、尿失禁等方面,阐述维护老年人内在能力的建议,如抗阻训练、认知刺激疗法、适老化改造等。最后介绍医院 - 社区 - 居家联动的老年功能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包括老年综合筛查、社区健康教育、失能干预及居家康复服务等,还提及浙江医院相关实践及未来工作展望。在沙龙交流讨论环节,参与活动的师生们结合自己的研究与陈院长就老年人综合预防治疗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社区—医院联动机制?如何通过可穿戴设备对于老年人相关疾病的早筛早查?此外,大家还对运动和人正常生理活动消耗能量的精准测定、整合建立国家级医学工程装备中心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针对这些问题,陈院长分享了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也提出了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图:余秋澧文:余秋澧

  • 2025-05-20

    2025年5月20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茹一行来访生仪学院。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研究所教师代表等参加座谈。党委书记周泓主持座谈。张宏院长对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张院长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总体情况,分享了学院在生物医学工程、医疗仪器、医学影像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和产学研合作成果,阐释了学院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工信交叉复合型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刘茹书记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总体情况。她从学院发展脉络、组织架构、师资队伍、学科概况、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学院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战略布局,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发展规划,以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研究方向。座谈交流环节,双方围绕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国际交流、人事制度改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此次交流活动为双方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搭建了沟通桥梁,促进了双方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验分享与合作探讨。未来双方将以此交流为契机,加强互动,优势互补,共同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浙大路38号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周亦卿科技大楼

电话:0571-87951086

邮编:310027

Copyright © 2006-2021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