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柔性微纳传感器与智能集成系统——记生仪学院青年学术沙龙第206期

2025-04-22 发布: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综合网 阅读次数 : 10


生仪学院第206期青年学术沙龙暨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于2025418日下午15:00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周亦卿科技大楼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深港微电子学院助理教授林苑菁作题为“柔性微纳传感器与智能集成系统”的专题报告。

林苑菁,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助理教授,柔性微纳器件实验室PI。长期致力于柔性微纳传感器、能源存储器件及智能集成系统的研究,结合材料制备、器件优化和大数据分析,推动可穿戴传感技术在数字健康、具身智能及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其团队开发的超高稳定性柔性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微型化、智能化理化监测的突破。目前已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入选IAAM FellowJSPS HOPE Fellow2024 Nanoscale Emerging Investigators,研究成果曾获2020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Nanotechnology副主编,Biosensors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编委,以及Nano LettersFlexMat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青年编委。

林老师从柔性微纳传感器与电化学器件功能材料体系的组分与结构切入,指出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微纳器件将推动未来穿戴技术的革新。她聚焦传感器、能源器件的单片集成方法,系统介绍了柔性自供能传感系统的构建。重点介绍了团队如何实现高性能柔性微纳传感器与能源器件的制备,展现通过调控电化学功能材料的组分与结构的方法,实现高可控性、高兼容性的材料沉积与器件制备。并介绍了团队利用点胶工艺与喷墨打印技术,在多种柔性衬底上构筑高性能能源器件与生化传感器,实现可打印式图案化、规模化的敏感元件和储能器件制备,为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提供新思路。此外,林老师还讨论了柔性电子织物在穿戴式领域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合成的高导电性油墨实现高精度的织物打印与传感系统构建,这些研究成果在人体健康监测、运动追踪及环境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柔性传感器的材料选择、敏感元件修饰、器件稳定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林老师结合实验数据,深入解析了柔性电化学传感技术的挑战与优化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在智能医疗、柔性电子等方向的潜在应用。本次报告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也为柔性电子与智能传感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浙大路38号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周亦卿科技大楼

电话:0571-87951086

邮编:310027

Copyright © 2006-2021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客